硅湖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2020-10-12    点击:12991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述

第二部分 自评结论

一、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能力

(一)办学基础能力

(二)师资队伍能力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服务能力

(一)人才培养能力

(二)社会服务能力

四、学院主要办学成绩

第三部分 问题与改进

一、学院提高适应需求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及改进计划

(一)发展方向

(二)今后主要措施


第一部分 学校概述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江苏省创办最早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是苏州市第一所民办高校,也是昆山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

学校由著名教育家、建筑学家梁顺才博士和史宝凤博士夫妇创办于1998年,已有21年的办学历史。创办之初,根据省政府关于同意筹建民办硅湖大学的批复,学校按一流本科大学要求建设。2002年,教育部批准定名为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地处江苏昆山市,背靠苏州,紧邻上海,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活跃的长三角核心区域。学校秉承“责任、荣誉”校训,坚持“立德树人、产学一体,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立足苏州、服务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和新型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机电工程、汽车工程等工科为主,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儿童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九个二级学院,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36个紧密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现有在校学生6175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7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117人,占专任教师的34.7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80人,占专任教师的53.41%;“双师型”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的50.45%。同时聘有兼职教师71人,聘有来自华星光电、京东方等大型企业的客座教授。还有100余名哈佛大学校友组建的客座教授团队,有江苏省产业教授4人,可谓民办高职第一家。

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09个,与省内外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44个。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工业4.0能力中心,包括国内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和符合国家“1+X”证书试点要求的“硅湖-华星”智能制造柔性化系统,以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硅湖-硅谷”人工智能体验空间,还包括70多个具有双向互动的视频教室,建构了“互联网+”开放式远程教育模式,创设了一流的智能学习环境,学院2020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智慧校园。先后与奥鹏、华星光电、新华三、京东方、洲际酒店等大型企业深度合作,与华为、奥鹏签约合作成立“华奥产业学院”。通过依托这些大型企业“底盘”,向该行业下线中心企业延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并以“股权”形式开展深度联姻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生更是得以快速成才、成功创业,实现了真正的产教融合。这种极具前瞻性的办学模式,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校园占地面积739亩;建筑面积26.67万㎡,其中图书馆面积10469㎡,实训室面积51515.8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2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52.14万册,生均84.44册,电子图书13.33万册,中外期刊54种,电子期刊8000余种。

近年,全院学生在国家与省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奖108项,其中国家级奖33项,省级奖75项。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证书通过率高,就业率达98.14%;在江苏省教育厅2016-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服务国家自由贸易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紧跟“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把握“新工科”的内涵与前景,将“AI”作为“硅湖烙印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同时,以国际职业教育的广阔视野,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为实现学院确立的“立德树人、产学一体,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办学宗旨,创造性提出并全面推行“一体两翼”的育人模式(“一体”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任务,“两翼”为育人途径,一翼为立德树人,一翼为产教一体)。坚持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品,立人先立德,通过“军人素养”教育,军魂育人,提高现代职业素养;实施5G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改革,以“感动度”为核心打造了感性、感动、感悟、感恩、感奋的5G思政课堂,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通过实施职教特色的完全学分制,给学生以专业和课程选择的广阔空间,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构建以人工智能和创意为核心,打通专业、释放学生自由空间对接创业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出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达到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共同育人的目的。


第二部分 分项评价


一、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能力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办学经费(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是举办方的投入和学院学费收入;此外,还有继续教育收入、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社会捐赠等其它收入。

2017年、2018年、2019年,学院办学经费分别为37228.65万元、37137.81万元、10081.42万元,在校生分别为4223 人、5015人、6175人,生均经费分别达到8.81万元、7.40万元、1.63万元。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2017-2019 年,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值为6030.00万元、10395.15万元和10220.6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达到1.43万元、2.07万元和 1.66万元。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我院占地面积为492936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143435平方米,生均学生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23.23平方米。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规定的16平方米。

4.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院2016年搬迁到新校区后快速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学院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为61100.00Mbp,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为100000.00Mbps,学院建有网络多媒体教室96间,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2222台。大部分专业有专业虚拟实训软件,实现虚拟仿真。校内无线网络实现了主要区域全覆盖。一卡通在全校范围内全面使用。校园信息化已涵盖教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工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OA)、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日常课堂及实训教学管理等。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4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9个,其中包括工业4.0实训室,学生实验实训课开出率为100%。

2018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到159120人日。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4368个,接近 0.8 个/生。

6.生师比

学院共有学历教育在校生6175人,专任教师337人,生师比为 18:1。学院还有兼职教师 71人。

(二)“双师”队伍建设

1.“双师型”教师比例

学院共有“双师型教师”170人,“双师型”教师占校内专任教师的50.45%,较好地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发展能力

(一)专业人才培养

1.课程开设结构

学院课程结构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理念,即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避免培养只知道动手的技术操作工人,也避免只知道高谈阔论的眼高手低者。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职业发展“后劲”和个性需求,为此学院增加了专业选修课。2018年学院选修课数量达到 57门,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2.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学院2018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到159120人日。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4368个,生均达到0.8 个/生。

3.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目前,我校企业订单学生数达到668人,占在校生总数10.82%。

4.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2017 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为60.43万元,2018年为 124.16万元,2019 年为89.86万元,兼职教师课酬总额呈逐年增加态势。

5.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2017-2019三年,企业没有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

6.专业点学生分布

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的 16个专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在校生名列前 3 位,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在校生偏少,列后 3 位。非当地支柱产业相关的12个专业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人数名列前3;影视动画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列后 5 位。

7.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学院共有36个招生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有16个,占开设专业数量的44.44%;紧缺行业8个,占22.22%;其他12个、占33.33%。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服务共享能力

(一)学生发展

1.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院获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是:2017 年为1899人;2018 年为1224人;2019 年为910人。同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获取比例分别为100%、100%和100%。

2.直接就业率

学院 2017年毕业生共1899人,其中直接就业的人数为1615人,直接就业率为85.04%,年终就业率为98.31%;2018年毕业生为1224人,1058人直接就业,直接就业率为86.44%,年终就业率为98.06%;2019 年为910人,780人直接就业,直接就业率为85.71%,年终就业率为96.34%。近三年的直接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良好。

3.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院2017 年毕业生1899人,直接就业人数1615人,其中:直接升学113人,自主创业4人,中小微及基层就业1574人,500强企业就业37人;

2018 年毕业生1224人,直接就业人数1058人,其中:直接升学80人,自主创业5人,中小微及基层就业1034人,500强企业就业19人;

2019 年毕业生910人,直接就业人数780人,其中:直接升学85人,自主创业2人,中小微及基层就业778人,500强企业就业0人。

总体上看,服务中小微及基层、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情况较为突出,彰显了学校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服务能力

1.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统招招生方面,2017年学院计划招生2626人,实际招生1754人,完成计划招生的66.80%;2018 年计划招生2850人,实际招生2372人,完成计划招生的83.23%;2019 年,计划招生3542人,实际招生2246人,完成计划招生的63.41%。近三年自主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均逐年递增。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自主招生由原来的保证数量逐渐向注重生源质量转变。

自主招生的人数为0。

2.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2017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中扶贫专项123.90万元,2018年扶贫专项107.55万元,2019年扶贫专项193.38万元。

3.技术服务到款额

2017-2019年技术服务到款为0。

四、学院主要办学成绩

(一)基本办学能力满足当前及今后快速发展的需要

学院举办者矢志教育,倾资办学,经费来源充足;学院硬件设施如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以及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学用终端计算机2222台,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为35.98台,超过国家规定的 8 台的标准;学校仪器设备总值10220.60万元,大大超过5000元每生的标准。

(二)专业建设能力与学院办学定位吻合,具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突出

学院确立的“立德树人、产学一体,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已有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均服务于这一目标。现有36个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有16个,占开设专业数量的44.44%。36个专业中,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达到 90%以上,契合服务工业产业的办学定位。另外,学院强调和实施“理论服务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表现在课程与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学院推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加大了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等前沿科学与技术的课程量,为培养区域经济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训基地方面,学院共有校内外实训基地144个,共 36个专业,平均每个专业有4个以上实训基地,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明显

如上所述,近三年,招生人数呈增长状;就业率也逐年提高。近三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获取比例也是如此。这充分说明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在不断提高。


第三部分 问题与改进

 

一、学院提高适应需求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别办学条件指标有待提高。学院占地面积为49293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应全面提升;优质课程的培育必须加快步伐,这些发展指标是影响学院未来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建设。

(二)专业结构需进一步改造优化,专业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学院开设36个专业,涉及第二和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是主体。从已有专业结构看,需进一步调整。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广告设计与制作、电气自动化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在校生规模少于 50 人,教育规模效益不突显,教育投入成本过大。另外,文创相关专业是学院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专业,但由于学生对这类专业的了解度不够,所以生源较少。而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生源充足,但专业审批困难。如何调整专业结构,如何提升现有专业建设水平,以吸引学生报读,是当前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加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需加以提升。受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数量普遍减少。针对这种局面,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交流,真正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以保证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四)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学院服务社会虽有较大发展,但还有巨大发展空间,诸如社会人员培训、社区服务、技术交易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亟待加强。

二、发展方向及改进计划

(一)未来发展方向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系列理论为总纲,以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根据“立德树人、产学一体,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加快学院“一体两翼”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未来的建设发展。积极服从江苏省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开发和应用,社会服务等工作,提高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贯彻学院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夯实学院优势,强化师资建设、信息化建设、专业提升和结构调整、校企合作、社区服务、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学院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将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突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省内高水平职业院校。

(二)今后主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随着在校学生数的增加,相应增加专职教师数量,使生师比完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力争2023年达到80%左右,充分满足学院培养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严格的教师上岗证书制度和推进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工作,确保引进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

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科技研发团队建设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到2024年,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教师占比达到6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提高到15%以上;具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在50%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保持在70%以上。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争取3-4人进入省部级人才培养项目,6-8人进入市级人才工程项目。

(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在现有兼职教师队伍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增加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加强对引进人员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和师德培养工作,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开展在职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双师素质与结构建设计划”,加强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动态管理,创造条件和平台支持“双师型”教师及时追踪行业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4)进一步推进教师发展中心(教学与学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重视在职教师的教学发展、专业发展,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服务学生发展。

(5)推动教师服务社会工作。鼓励教师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技术研发、推广和科技服务。建立教师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教师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2.加强信息化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校园”。

(2)顺应“互联网+教学”的潮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广大教师具有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微课等能力,具备较高的现代化信息素养。

(3)建设一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通过开放共享,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办学效益

(1)坚持“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构建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以现有专业为基础,对照教育部专业目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设置要求,切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信息相关专业,适度发展服务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拟围绕机械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等学科类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院办学能力,扩展发展空间,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建设,争取2-3个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2)多方联动合作,争取推动建设职教集团,整合资源,有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4.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寻找校企合作契合点,在已有合作企业中遴选并建设一批深度合作的企业。在过去已与业内领军企业构建战略联盟,搭建产学一体的育人平台基础上,进一步与全球电梯制造业骨干企业通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我国新能源汽车排头兵企业长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服务机器人第一品牌上海木木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奥鹏、华星光电、新华三、京东方等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等等方式,实现校企共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如校企合作处的职能作用,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合作院校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并全面提升学院办学资源的利用率。

(3)根据专业改造升级需要,新建一批与企业和行业合作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力争每个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达到5个以上,从而更好支撑学生实习实践实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4)建立校企合作奖励机制,投入专项经费,激励教职员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推动校企合作再上新台阶。通过依托与学院合作的大型企业“底盘”,向该行业下线中心企业延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并以“股权”形式开展深度联姻合作,从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产品,使企业与学校得以双赢,学生更是得以快速成才、成功创业,以求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5.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学院董事会提出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战略,基于“四用”(基础知识够用、区域建设能用、行业发展可用、企业生产好用)原则系统构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江苏乃至全国职业人才培养提供成功的示范和经验的借鉴。

6.努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及专业群的布局。

(1)对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为奋斗目标,坚持立足苏州昆山,服务上海及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和新型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在强调专业协同发展,凸显专业群耦合聚能的基础上,形成以工科为主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汽车服务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与文化创意设计6个“硅湖核心专业群”。

(2)服务“中国制造 2025”“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服务本地区重点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新型专业群布局。

(3)打造交叉型专业群,以期形成对接产业紧密、专业群特色鲜明、适应并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优势特色专业群。

(4)对标行业领先、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专业群,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汽车服务工程 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

8.重视技术研发,提高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1)深入企业、行业调研,开展横向科学研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方面。未来学院科技研究与应用定位的对象和内容应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同时,积极拓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研究项目,大力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院在制造、服务等行业中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

(2)立足区域优势和学院的人才、技术优升,提升服务社区、所在区域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今后,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内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大力开发各类技能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职工岗前培训,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残疾人员、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创业培训等,争取每年培训 10000人次以上。

(3)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面向周边国家开放,加强合作,努力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高服务国际社会的能力。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2020年10月15号

自评报告网址:

http://www.usl.edu.cn/xinbanzhongwenban/xbzwb/show-4681.html



在线咨询